澳洲留学大半年的感受

发布者:学生工作处 发布时间:2015-11-27 浏览次数:702

在澳洲留学了大半年了,在没来澳洲之前,我一直认为只要在澳洲呆上几个月,原本就有英语基础加上天天跟老外讲英语,我的英语肯定会有质的飞跃。可是来了澳洲之后,我发现我的英语反而比在国内的时候差了。后来和同学有次讨论,发现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,很多人都有同感。然后想了想,大概是这几个原因:

1accounting专业的中国学生太多。accoungting是中国学生比较热门的专业,所以班上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,接着就是印度人。一般来说,在40个学生中,大概有30个中国人,34个印度人,45个俄罗斯人、南美人、日本人、越南人,12个本地人。既然身边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,普通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在课间和课后交流的语言,就连我们的澳洲老师,也会讲“小笼包”。说实在,我自从读了accounting master以后,普通话有了很大的进步。

2、排外性。“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”。一般来说中国的学生都是跟中国的学生呆在一起,很少跟别的国家的学生交流。我有一个南美的同学曾经跟我抱怨:“我以前跟三个中国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,她们都是在做group work的时候才跟我讨论,平时很少跟我聊天。”人都有惰性,喜欢呆在一个“comfort zone”里面。跟本国的人呆在一起,当然很好,既不需要担心语言问题,也不用顾忌文化的差异。

3、学习英语的动机。很多人学英语都是为了考雅思,只要雅思过了,一切都行了。所以学习英语的途径往往就是――题海战术。

4、中国文化已经深入澳洲,以至于就算不讲英文也可以生活得很好。在公共图书馆里面,中文书籍和杂志占有很大的比例;唐人街酒楼林立,中国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,逢周四,五还有免费的中文报纸赠送;从发廊的理发师,7/11便利店的员工,菜市场的菜贩,银行职员,到家庭医生等等,很多都是中国的同胞。所以单凭普通话或者粤语都可在澳洲生存了。

5、文化差异。澳洲有自己的文化、俚语和口音,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,想跟本地人深入交流确实是不容易。

例如:对老师的称呼,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尊师重教、师道尊严,从小学生们就被教育对老师要尊敬,称呼老师一般是老师的姓加上“老师”或“教授”。很多刚出国的留学生,对如何称呼大学里的老师有些困惑,有些留学生直接套用国内的方法“Teacher Smith”“Professor Smith”地来与老师打招呼。其实,在西方大学校园,称呼老师采取比较尊敬一些的方法是Mr.(男)或Ms.(女)+姓,如称呼Frank Smith为“Mr. Smith”,Jane White为“Ms. White”。然而,更多时候学生大都是干脆直呼老师其名的,如Frank Jane

因此,为了融入当地的文化,我还自己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基督教联盟,每逢周一参加圣经小组学习。小组里面大概有810个本地人。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不了解圣经和澳洲文化吧,虽然我已经很努力了(我一般都会在学习圣经之前都先预习将要讲的章节),可是我还是没能融进去,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。比如说他们在讨论圣经某个问题的时候,我还没有想好答案,他们已经接到下一个问题了;又比如说他们在学习圣经之后都会讲足球,食物,电影等等,我往往听不明白他们在讲什么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坚持每个星期的学习。另外我以前考雅思的时候买了个卡西欧电子辞典,里面有牛津英美文化字典(英汉双解)可以帮助我了解不同的国家的文化。我相信,总有一天,我会理解他们在说什么,总有一天我能深入地跟他们交流。